在这种结构中,婚姻往往是为了把一个人更牢固地和整个家庭、家族联系在一起,把婚姻、家庭变成几乎唯一的支持体系,其它不涉及利益的社会关系被弱化、疏远,直至失去联络。
我妈和表妹的妈妈就生活在传统结构中。对于那个时期的平民女性,结婚就等于“净身入户”,时间和生命全部围绕着家庭。她们对于子女的要求,也就更单一、执著,因为看不到家庭以外的选择。
但在退休、子女离家后,她们有了更多时间,婚姻、家庭的匮乏显得更加明显,在生活的拼图上,个人的社交、兴趣是缺失的。于是她们开始试图联络从前的同事、同学、朋友,把婚外生活的拼图一块块找回来。
这时候,家庭外的娱乐、交际活动实际上成为了生活的重心,她们开始跳广场舞、旅行等等,难得地享受惬意生活。
只是这段时间往往只有短短两三年,一旦孩子结婚生子,她们又要作为家庭预备役重新回归,担起带孙子、孙女的责任,自己的社交需要又被排在了家庭需要的后面。
尤其在一个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社会中,父母对于子女的依赖更强,对家庭的依赖也更重,而如果不帮着带孩子,也会被人说三道四。
所以,即使我们生活在汽车可以上外太空的8102年,城市无限扩张,家务可以用小机器人来做,但在家庭生活上,我们的父母往往仍旧像费孝通《乡土中国》里说的那样,被传统的差序格局控制着,捆绑在家庭中。
对于80后来说,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仍旧是很大的,“剩女”、“剩男”的污名和焦虑,就出现在80后进入“适婚”时期。传统家庭结构展现着自己的余威,开始召唤年轻人们进入婚姻。
但到90、95后一代,随着自由主义的兴起,经济形势的上升,个人独身开始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支持,当80后们经过对“剩女”、“剩男”这些词的反抗,反对对个人自由的干涉开始成为新一代的主流思想。独身、大龄不婚、离婚,甚至同志伴侣关系等,都不再是原罪一般的存在。虽然仍存在各种挣扎,但婚姻、家庭已经失去了过去那种理所当然的地位。
精神上,多元的社会思潮、社会身份,让个体对于精神的追求有了更多松动、活跃的空间,“三观”成为年轻人寻找伴侣和拓展交际圈的首要标准,一度成为挂在嘴上的热词。
更重要的是,现代商业社会是一个广泛、互联的社会,有别于过去以竞争为主的格局,以合作、联合、协商为主旋律,个人在其中往往被要求参与更广泛的人际交往。
这种背景下,传统的差序格局不再有能力满足个体在经济和精神上的需求,也就失去了强大的召唤力。
这时候,“现代亲人“成为一种新的关系需求,甚至取代了传统“差序格局“中原本意义上排在前列的血缘关系,成为人们重新定义自己生活和交际圈的可能。
事实上,不论是独身还是结婚,人都需要一个支持体系,在其中获得精神共鸣、理解和边界。一个人获得支持的来源越丰富,抵抗意外风险和生活消磨的能力越强。
而“现代亲人”,从来不是自然形成的结果,而是相互独立的个体之间,经过主动选择、磨合和对独立精神、利他精神的练习,逐渐形成的。
它是人们对于自由和边界的一种实践。
成为联盟,相互支持。
找到你的“现代亲人”,获得更多精神支持、利益联结,这是我们对抗传统结构,维护个人独立的方式。
一个朋友曾说,自己在理性上是倾向于独立、解放的,但身边的亲人朋友常对她的独立主张泼冷水,让她感性上开始软弱。这种来自环境的消磨,只有当我们走出以血缘、地缘为主的圈子,找到更广泛的联结,建立“现代亲人”的支持体系,才可能终结。
网络也给了我们连接更多支持体系的可能。
时代的确已经不太一样,我们的选择也已经远超父母一辈。
虽然我们多少像骑在墙上的一代,受着旧世界的掣肘,往前一跳是独立自由,往后一沉也许又落入传统观念的牢笼,但我们可以善用这些选择的权利和方式,重新建立自己的支持体系,在关键时刻,获得往前奋身一跃的力量。
请尊重原创,保护版权
本文为尖椒部落原创作品。欢迎转载,但请保留本段文字:转载自中国女工权益与生活资讯平台——尖椒部落(jianjiaobuluo.com)。并保留以下作者信息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