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初的印象几乎是十年前的了。坐飞机来回丹麦中国,特别让我惊讶的是,孩子哭闹的时候,几乎七八成都是爸爸抱起来哄,到处溜达、玩、去厕所换尿不湿、喂奶……嘴里咬着孩子的安抚奶嘴,肩上搭着纱布巾,轻声温柔地和孩子交流。宝宝在爸爸的臂弯里,安全感十足。对此,我是特别感动的,可能是国内比较少见吧。
和宝爸婚后正式步入丹麦人的家庭生活。亲友间聚会特别多,带小宝宝参加聚会,其实能享受的东西很有限,像带个定时炸弹,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引爆了。几乎每一场聚会,有2岁以下宝宝的,父母都是处于警备状态的。我想说,奶爸们,这时候真的表现很好。他们会照顾宝宝、喂食物、换衣服,推着宝宝出去散步、哄睡觉。这时候,妈妈就可以坐下,和朋友聊聊天、喝喝东西。当然,更多时候,是两个人轮流照顾孩子。
走到外面,就像传说中的一样,婴儿车+一位经验十足的爸爸,可以说也是一种标配了。带薪产假夫妻双方都有的,不过丹麦没有声名在外的瑞典那么久,一般妈妈是一年左右,爸爸有几个月。这个其实不那么重要,因为离开职场太久,其实并不是一件好的事情。
小孩子一岁后,也需要一个更大的环境。丹麦有很完善的配套条件,很多家长会选择陪孩子6-12个月,然后送孩子去daycare(日托),或者幼儿园的托班,老师照顾得还是很好的,可以很放心。
几乎大部分的父母,下班后都是接孩子回家,然后全身心投入到家庭生活中去。奶爸们当然不例外,他们会协助妈妈准备晚饭、收拾,或者阅读绘本、游戏、刷牙等。生活本来该怎样,就是怎样。
每一种社会现象背后,其实都有其赖以生存的一个大环境。北欧奶爸风行,我觉得有两个基础:一是老一辈在享受自己退休后的晚年生活,二是男女平等,奶爸有照顾孩子、分担家务的意识,并且享受在其中。做为一个已经成熟的中青年男子,奶爸的身份,其实是一种更常态的存在。那是爱,更是一种责任,也是人一生中非常特殊宝贵的一段时光。
北欧的家庭主“夫”越来越多,“男主内,女主外”的新型家庭分工模式日渐流行。现代男性思想观念出现根本转变,他们认为当一段时间的家务丈夫,能令家庭生活增添温馨与情趣。
另一方面,这儿不流行聘请女佣的习惯,凡事都自个亲力亲为。
奶爸的经济账
北欧的育婴制度十分注重父亲的参与。多年来,北欧政府推出各种政策鼓励人们多多生育。其中一项家庭政策便是,除了母亲享有长达10个月的全薪产假(或一年产假,拿80%薪水)之外,当老爸的也有2个月的全薪产假。
奶爸在休产假时,必须全职在家里照顾孩子,旨在分担和培养与孩子的感情。如果生下多胞胎,每多一子,父母可增加5周全薪产假(或7周减薪产假)。不享受产育补贴的妇女,可以领取一次性补贴3万5000克朗(约1万8500令吉)。
北欧生活消费水平高,因而绝大部份家庭都双职工,极少有人在家做主妇。所以在北欧的街头,经常可以看到年轻的爸爸推婴儿车逛街散步,即便是在非假日的时候也是如此。
鼓励国民多多生育
另外,政府在小孩出生起即每月发给970克朗(约510令吉)牛奶费,直至小孩满18岁。同时,在小孩1至3岁期间,如申请不到幼儿园,则每月另发给现金补助3300克朗(1750令吉),以上种种皆旨在鼓励国民多多生育,以解决社会老龄化过快的问题。
北欧的爸爸们不只是养家糊口的赚钱机器,他们早已放下了威严不可亲近的严父形象,温柔地介入各项家庭事务了。换尿布、洗衣服、做晚餐,都难不倒他们。后来在北欧教育的课程中,男男女女都必须修家政课,教导如何烹饪、缝纫、音乐、工艺等技巧。
在优良的教育背景下,北欧大男孩当上奶爸是件得心应手的事。话说回来,毕竟家是夫妻两人共同经营的,况且小孩的成长只有一次,错过了多可惜!反而家里有一大堆做不完的家务事,对欧州奶爸来说,简直是忙得不亦乐乎,享受幸福的人生乐趣!